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1-03-12
在解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如何让用户更“爽”?这是每个产品人都力求做的事情。在物质精神极大丰富的今天,“爽点”从逐步变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中间的一环。
今天笔者引用“极乐点”这个概念,力求讲清楚我们人类的大脑,是如何“产生爽感”,便于我们对“爽点”有更为通透的理解,从而应用到我们产品设计之中。
极乐点是由心理学家兼市场研究员霍华德·莫斯科维茨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当你在接受外部事物反馈时(比如:吃一道美食、看一个节目等),大脑会达到一个阈值,处在这个阈值,你会感觉到最大程度的愉悦,这个阈值就被成为“极乐点”。
从某种角度讲,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追求,人类社会一直在尝试寻找事物的“极乐点”。
比如食品:奶茶、蛋糕、汉堡、炸鸡等这些让人“欲罢不能”的食物,可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为了达到最好的食用体验,每款产品都是实验人员经过无数次科学实验而打造出的“独家配方”。
你一定听过“可口可乐”的梗:“可口可乐能畅销百年而不被超越的原因就是可口可乐的独家配方,而这个独家配方为防止泄密被所在保险库中。”虽然这个梗滑稽可笑,但也说明了“独家配方”的重要性。
通过原材料科学配比及严格标准的生产工序,还有推荐的最佳食用条件(3℃的可口可乐更加畅爽怡神)。使大家在食用食品时达到极乐点,以获得最好的食用体验,让人们产生“吃了还想吃”的感觉。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每个人的味觉喜好不一样,怎么可能都达到极乐点。准确来说,极乐点实际是一个区间,食品的生产厂商只要保证达到大多数人在常规的食用条件下,获得满足感就够了。
我们看看喝奶茶是如何使我们达到极乐点的: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得说到一个核心物质:糖。
之前的文章我们提到,生物的第一使命是传承。而传承的前提是生存,在采集狩猎时代,获取食物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当食物充足时,身体就会将能量储存起来备用。虽然现代社会进步,我们不用再担心饥饿,但“储存能量”的基因一直存在。
“糖”可以被身体吸收,转化成能量,有益于生存。而糖的甜味又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打开奖赏通路,令人产生满足感。多巴胺令大脑发出“多吃”的指令,从而形成循环。
所以,奶茶的极乐点核心在于含糖量配比。但又不能一直加,加太多就会觉得腻。在你觉得腻之前的这一刻,就是极乐点,这时候你喝奶茶就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感,而且要一直喝,来维持这个满足感。
在食品生产研发中,极乐点已经可以被精确控制了。比如,100毫升的可口可乐中的含糖量是10.6克。
大脑形成极乐点的正向反馈,核心在于“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多巴胺主要由大脑“基底核”产生,然后沿着两个通路从基底核扩散到前额皮层和纹状体去。
扩散“前额皮层”的多巴胺,前往“奖励通路”,多巴胺在通路区域受用,产生个体趋向性行为并获得满足。满足高于预期,进而产生愉悦感,进而刺激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形成行为正强化循环。
举个例子:
王阿姨开了一个面包店。她预计一天可以卖出去50个面包,于是向面包厂家进货50个。但由于面包味道好,第一天有80个人买面包。王阿姨喜出望外,准备第二天加大进货量,卖更多的面包。
这就是“行为正强化”的循环过程。卖面包获得的满足(80人买)高于预期(预计50个面包),产生愉悦感及行为倾向,进入正强化循环。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脑是如何到达极乐点。
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人们从未停止对“极乐点”的探索。
但我们必须承认,“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机体。在我们不断享受极乐体验的时候,也必然需要承受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1)从多巴胺的行为强化的循环链路可以看出,要想持续的达到极乐点,我们必须不断保持预期。故我们得出两点结论:
举个典型例子:
嚼槟榔,槟榔已经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我国台湾约10%的人口有嚼槟榔习惯,湖南人嚼槟榔的比例达到38.42%。槟榔内含有槟榔碱,会刺激大脑短暂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随着频繁的刺激,通路区域产生耐受,为了维持愉悦感,就需要更多的食用。但众所周知,长时间嚼槟榔会影响口腔健康,世卫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曾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口腔癌可能源于嚼槟榔。
2)大脑的适应能力高于机体,在大脑不断追求“极乐”的同时,身体并没有达到匹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