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3-16
其实拼多多现在的成绩不必赘言,月活超4亿,GMV超京东,市值排名和百度上上下下,可以说拼多多的成功到今天已经是毋庸置疑,关于其成功的原因很多文章都谈过了,电商无外乎是“人、货、场”,对于货和场,没接触过业务的我不敢苟言,那么尝试从人的角度,来谈谈拼多多的过去与未来。
很多人对拼多多有一个误解,认为用拼多多的人都是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和你身边每天都关注“东边菜市场涨价2毛,所以我去西边的”的大妈大婶,实际上这些人群确实是拼多多的一部分用户,但如果以这个作为拼多多的用户画像,那未免也太小瞧这个“三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了。
拼多多的用户是所有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是对于性价比要强烈要求的人群集合,总结而言,是那群“有闲求省”的用户,而无论在社会发展的那个阶段,这群人永远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这些,所涵盖的范围就非常之广了,我做了一张图来对拼多多的用户群体做一个具象展现:
拼多多的用户群体
总结而言,用户分为:
而这些人的体量,可能在8-10亿的样子,而现在电商的覆盖人群还远远没达到这个数值,这中间既有电商存在学习成本的因素,也有信任机制并未在这些人群中建立起来的缘故。
搞清楚了是哪些人在用拼多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章的工作,而很多问题也有了解答,留两个问题大家细品:
我在文章结构中用了三个关键词来描述拼多多对于用户侧所提供的价值:
貌似很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一点点,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价值在拼多多出来之前没有被满足吗?
我带着同样的疑惑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求证:
拼多多诞生于2015年9月,我们将搜索引擎的时间节点调到15年9月之前,搜索“淘宝财报”和聚划算,可以搜到当年阿里CEO张勇对于财报的解读以及聚划算当年的目标:
阿里财报与聚划算信息
从这些报道中,释放出了两个很重要的信号:
这个时机无疑是阿里的转型期,而当时的京东,强东是这么说的:
2015年的京东
三大战略:品质化、低价化、个性化,打造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
好了,信息搜集到这,可能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了:
淘宝急于摆脱低价,假货的标签,京东依托物流和售后提供品质化服务,做个类比:京东就好比一个经销模式的巨型商场,淘宝好比一个监管严格的商业街。两者覆盖了人们购物的很多场景,但唯独缺少了一角——消费者对于庙会和自由集市的需求。
再看看拼多多,几乎完美的将刀子切割到了淘宝京东的身上,将这部分的场景进行了补足,不止于此,其社交裂变的丰富玩法,毫无套路的低价直接将消费者击穿。
你说质量差、发货慢、售后垃圾,who cares?
用户花9块9块钱买一大抽纸巾,还会考虑纸巾是否轻薄舒适吗?还会考虑怎么两天了还没发货?还会考虑东西不好用去退吗?
别闹了,低价往往意味着低预期,只要能用,用户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而在商家端,拼多多释放了长尾的小微商家的供给能力,他们在淘宝上得不到的流量曝光,只要你价格击穿,可以,拼多多给你,流量根据价格老分配,简单粗暴。
如果说快手是算法普惠,字节是信息普惠,那么拼多多完全可以说是流量普惠。